2019年4月14日日曜日

意味調べる澎湖縣馬公市寺廟列表

新規更新April 14, 2019 at 12:23PM
【外部リンク】

澎湖縣馬公市寺廟列表


紀橋:←建立内容为"'''澎湖縣馬公市寺廟列表''',收錄臺灣澎湖縣馬公市地區各類型的道教寺廟為主,根據不同信仰系統…"的新页面


'''澎湖縣馬公市寺廟列表''',收錄[[臺灣]][[澎湖縣]][[馬公市]]地區各類型的[[道教]]寺廟為主,根據不同信仰系統或主祀神祇進行分類。

== 以地域劃分 ==

=== 四大古廟 ===
首見於[[清朝|清]][[雍正]]十二年(1734年)澎湖通判[[周于仁|周-{于}-仁]]在《[[澎湖志略]]》中的敘述,當時在媽宮街水師協營(即[[澎湖防卫司令部|澎湖防衛司令部]]前身)附近有所謂四大古廟,分別是:[[澎湖天后宮]]、[[澎湖水仙宮]]、[[紅木埕武聖廟]]與[[東甲北極殿]]。

=== 闔澎公廟 ===
[[闔澎公廟]]泛指祭祀圈涵蓋全[[澎湖群島]]境內的村民,普遍定義下的闔澎公廟多建於[[清朝|清代]],具備官祀性質<ref name=":02"></ref>,其中澎湖天后宮、[[媽宮城隍廟]]與[[澎湖觀音亭]]由於香火興旺,遂有「闔澎三大古廟」之稱。<ref name=":02" />

現存闔澎公廟共計11間,分別是:澎湖天后宮、媽宮城隍廟、澎湖觀音亭、紅木埕武聖廟、[[澎湖三官殿]]、澎湖水仙宮、[[祠壇 (澎湖)|祠壇]]、[[澎湖福德祠]]、[[施公祠]]、[[陰陽堂]]、[[文澳城隍廟]]。<ref name=":02" />

=== 三甲七保 ===
[[臺灣清治時期|清領時期]]以後,專指以澎湖媽宮社為中心,包含周遭聚落代表的十間宮廟;分別是闔澎三大公廟:澎湖天后宮、媽宮城隍廟、澎湖觀音亭,媽宮社三大甲頭廟(角頭廟):東甲北極殿、[[南甲海靈殿]]和[[北甲北辰宮]],郊區火燒坪社的[[靈光殿]](今光榮里)、後窟潭社的[[後窟潭威靈殿|威靈殿]](今重光里)與西衛社的[[西衛宸威殿|宸威殿]](今西衛里),外加[[紅木埕武聖廟]]。<ref name=":02" /><ref>Liquid error: wrong number of arguments (1 for 2)</ref>

=== 角頭廟 ===

== 以主祀神祇劃分 ==
{| class="wikitable"
!主祀神祇
!廟宇
!備註
|-
|[[媽祖|天上聖母]]
|澎湖天后宮、澎湖提標館、東衛天后宮、應天宮
|
|-
|[[玄天上帝]]
|東甲北極殿、西衛宸威殿、案山北極殿、井垵北極殿、

鎖港北極殿、山水上帝廟
|
|-
|[[關羽信仰|關聖帝君]]
|紅木埕武聖廟、銅山武聖殿、烏崁靖海宮、

[[一新社聖真寶殿]]、[[文澳聖真寶殿]]
|含[[扶鸞|鸞堂信仰]]
|-
|[[三官大帝]]
|澎湖三官殿、[[風櫃流水亨通三官殿]]
|
|-
|[[紫微大帝]]
|[[鎖港紫微宮]]
|
|-
|[[觀音菩薩]]
|[[澎湖觀音亭]]、[[大關口觀音寺]]、[[虎井觀音廟]]

馬公法界寺、鎖港坤元寺
|含[[齋教]]與正信佛教
|-
|[[清水祖師]]
|文澳祖師廟、鐵線清水宮
|
|-
|[[保生大帝]]
|五德威靈宮
|
|-
|[[水仙尊王]]
|澎湖水仙宮、嵵裡水仙宮
|
|-
|[[土地公]]
|澎湖福德祠、澎湖景德祠、重光福德宮
|
|-
|[[王爺廟]]
|[[南甲海靈殿]]、[[北甲北辰宮]]、火燒坪靈光殿、

後窟潭威靈殿、安宅周王廟、[[石泉朱王廟]]、

菜園東安宮、前寮朱王廟、興仁懋靈殿、井垵吳府殿、

風櫃溫王殿、風櫃威武金王殿、桶盤福海宮
|
|-
|[[祠]]
|施公祠、朝陽祠
|
|-
|[[文財神]]
|澎湖比干廟
|
|}
== 以信仰系統劃分 ==

=== 孤魂信仰 ===

[[澎湖縣|澎湖]]如同台灣本島,孤魂與王爺信仰非常興盛,兩者信仰起源頗為相似<ref></ref>,常見迎請[[王爺千歲信仰|王爺]]奉祀,抑或鎮壓避邪、送迎王船等習俗<ref>Liquid error: wrong number of arguments (1 for 2)</ref><ref>Liquid error: wrong number of arguments (1 for 2)</ref>。

=== 鸞堂系統 ===
「鸞堂」又稱「善堂」,主祀[[关羽|文衡帝君]](關公)。清領時期由澎湖媽宮鄉紳組成鸞堂組織,澎湖地區常見各地宮廟除了祀奉主神之外,廟中亦同時附設鸞堂,併祀鸞堂主神文衡帝君。<ref name=":04"></ref><ref name=":03">Liquid error: wrong number of arguments (1 for 2)</ref>

=== 班兵會館系統 ===

昔清代班兵緣以同鄉設立的澎湖七所會館;閩安館與海山館今已不存、南澳館僅剩斷垣殘壁<ref>Liquid error: wrong number of arguments (1 for 2)</ref>、烽火館尚存乾隆30年(1765年)立的〈重建烽火館碑記〉<ref name=":2">Liquid error: wrong number of arguments (1 for 2)</ref>(位於今馬公市民族路租車行巷弄中)與光緒16年(1891年)立的〈烽火館充香費碑〉<ref>李培林|date=|publisher=Penghu.Info|澎湖知識服務平台}}</ref>、海壇館館址不存,其伙房被改建為[[施公祠]](祠內保留殉職海壇標兵的牌位),媽祖館與銅山館合併<ref>Liquid error: wrong number of arguments (1 for 2)</ref>。
{| class="wikitable"
!會館名稱
!標營名稱
!設立時間
!奉祀
!現況
!備註
|-
!水師提標館
|水師提標營
| rowspan="4" |約康熙23年
(1684年)
| rowspan="2" |天上聖母
|[[澎湖提標館]]
|原址鄰近[[東甲北極殿]]
|-
!南澳館
|南澳標
|僅存斷壁殘垣
|
|-
!銅山館
|銅山標
| rowspan="2" |關聖帝君
|遷址
|與媽祖館合併
|-
!閩安館
|閩安標
|不存
|
|-
!海壇館
|海壇標
| rowspan="2" |約乾隆47年
(1782年)
|
|館址不存
|伙房改建成[[施公祠]]
|-
!烽火館
|烽火門
|關聖帝君
|不存
|尚存石碑碑文
|-
!媽祖館
|銅山標右營
| rowspan="2" |同治七年
(1868年)
| rowspan="2" |天上聖母
|現址即[[銅山武聖殿]]
|改成主祀關聖帝君
|-
!海山館
|南澳標右營
|不存
|又稱金門館
|}

=== 齋教系統 ===
[[齋教]]一詞源自[[台灣日治時期|日治時期]],乃[[台灣民間信仰]][[龍華派]]、[[金幢教|金幢派]]與[[先天道]]三大教派的統稱,皆在清領時期傳入台灣本島。但澎湖地區的齋教信仰係由[[金門縣|金門]]在[[光绪|光緒]]年間引進,而非由台灣本島轉入,代表齋堂(菜堂)有[[澄源堂]]、坤儀堂與太和堂。<ref name="老斋堂1"></ref>

=== 正信佛教 ===
[[觀世音菩薩]]雖是佛教神祇,但深入民間信仰已久,廟宇常見佛道雜合的傾向,又可劃出分道教系統的廟寺以及[[佛教|正信佛教]]的佛剎。

== 參考資料 ==


[[Category:澎湖縣廟宇]]
[[Category:馬公市]]

http://bit.ly/2Xhaygr

注目の投稿

Wikipedia-FAN

 Wikipedia-FAN 【外部リンク】 https://ja.wikipedia.org/wiki/%E3%83%95%E3%82%A1%E3%83%B3_(%E6%9B%96%E6%98%A7%E3%81%95%E5%9B%9E%E9%81%BF) ファン (曖昧さ回避)...

人気の投稿